民国1916年的寒风呼啸,各朝代看着新的光幕画面。
新年过了,学校还没开学。
刘彻睡梦中被魏见星轻轻喊醒,得到的消息让他有些茫然。
魏见星要带着他去第二洋务团结进步小组,同时今天还要检查关于之前留下的体育作业。
民生调研,以及帮助被欺负的百姓。
抵达学校时。
学生们交上来的资料很多,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用心走访调研过。
清福巷的李老头因为不愿意搬迁被人欺负,学生们帮助举报。
十字横街外小流浪儿的窝棚被人拆了,学生们自发在另一边搭建。
魏见星一笔一笔批改的很认真,同时也提出更多帮助方式和思考方式。
批改作业的时候,土地庙门被推开,罗文章依旧穿着长袍,稳重了很多,笑吟吟拱手。
“魏老师新年好。”
陈海苳和张方萍也来了,跟在他们身后的耿哲几名学生少年朝气,一进门就大喊着。
“魏老师新年快乐!”
第二洋务团结进步小组成员很快到齐,寒暄之后收敛神情,各自开始讲述见闻。
“上海南汇县有几百老百姓开始反对屯田缴价、清丈沙田。”
“我听说为了反对袁大头,蔡锷先生已经组建护国军,前往四川了。”
“上个月末贵州都督刘显世宣告独立了,现在四分五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耿哲和罗文章,张方萍议论到愤怒处,不由拍着桌子,极为激愤。
如今魏见星批改完作业,那些帮助方案摆放好,姿态亢奋。
“我们进步小组现在已经能帮助民众改变一点点事情,但我们还需要进步,需要探索未来变革和国家命运之道。”
“我们要讨论最重要的一点。”
参与其中的刘彻正巧看到短发母亲激昂慷慨的姿态。
“那就是人人进步,如何自我们起始,乃至于整个民族都开始积极向上,未来缔造一个崭新的大国!”
刘彻呆住,这位汉武帝脑海中似乎出现一个模糊但恢弘的轮廓。
从之前帮助工人,到现在。
魏见星开始树立起未来核心了。
他低头思索。
难道短发母亲真打算为以后做准备?可大势变迁,从来和百姓没有关系,那是真正有权有势的王侯将相才能左右。
魏见星在让每个人发表意见,从成员耿哲开始。
“我认为,我们要砥砺前进,积极学习各类学科,从格物学到数学,这些对工业发展很有帮助。”
这一代人都亲眼见过洋务对军事的影响,也对此格外执着。
罗文章稳重许多,思考半晌,伸手推着鼻梁上的眼镜。
“我看我们还是不能放下学术,钻研思想,提高觉悟是很漫长的事。”
张方萍皱眉看着魏见星放在桌上的调研作业。
“之前我们帮助王炳他们那些铁路工人其实就很有效,我觉得我们得继续,一点点影响周围,改变他们,从而扩大环境。”
每个人都在积极提出意见,甚至刘彻都呆住。
一群升斗小民在魏见星的带动之下开始探讨家国大事,甚至精神极亢奋认真的姿态,他在大汉从未见过。
于是这一刻,魏见星开始提出第二洋务小学团结进步小组要改变。
“从今天起,我们正式更名团结学会,团结学会旨在砥砺学术,学习各方先进思想,改变时局之艰难,振我国人之觉悟!”
“以后我们小组需要多搜罗西方各类书籍,探讨各类思想,以创造适应大国思想之道。”
窗外雪花夹杂冷风,小脸红扑扑的魏见星英姿飒爽,站得笔直,像是一面女子数代人绣出的红色旗帜,她声音温润且坚定:
“如今上海有陈独秀先生,仲甫先生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和民主,以求振奋当代青年麻木之灵魂。”
“接下来,我想去看看。”
“所以在走之前,我希望多在这里留下一些思想。”
陈海苳忽然觉得同为女子,魏见星身上总是闪耀着光辉,像炽烈的火光,永远灼热,永远前进。
但她还是担忧看着。
“我也听说过仲甫先生,但现在他们很危险,之前他反大清被四处通缉,在反袁大头的时候也被通缉,咱们这些女子……。”
言外之意,是想劝说魏见星不要以身涉险。
罗文章和耿哲也都复杂看着,陷入寂静。
这一刻,魏见星忽然笑了,轻轻揉着孩子脑袋。
“把生命投身其中意义,吾在所不惜,这和性别无关,而是为了一个未来。”
声音从容,但刘彻凝视那双眼睛时,不自觉胆寒。
那一刻,这个短发母亲眼眸倒映着神性。
刘彻真的觉得可怕,但也庆幸。
幸好短发母亲没在大汉,不过也无所谓,在民国她也很难,因为百姓根本不会在乎时局。
“把生命投身其中意义,吾在所不惜,这和性别无关,而是为了一个未来。”
….
大唐 ,贞元二十一年。
唐德宗驾崩,时任礼部员外郎柳宗元放下书本,念着,神态复杂。
他在思索着魏见星如今在光幕中做过的每一件事。
从最初成立团结进步小组,到帮助铁路工人,再到调研各地,让学生们也逐渐开始帮助其他百姓。
如今,她开始成立学会,越来越多民众开始知道有这个团体,有这样一群读书人。
甚至他们开始跟在她身后,赢得了首次面对强权的微弱妥协。
魏见星的力量,直到现在,依旧很微弱。
但她真的在做事。
面对任何荆棘和困难,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大唐。
白居易如今初任左拾遗,一心上报君恩,下安百姓,因此频繁上奏。
如今他看着后世这个和他一样,心系百姓的读书人,格外欣慰,如今他也在念着。
“将生命投身其中吗?”
他忽然觉得愈发期待魏见星能在这个昏暗时代点燃火焰。
带着那些最底层的百姓一起点燃。
他想看看,有嬴政和刘彻两位帝王参与其中,他们能不能缔造出真正的大势!
想要看看这个女子所说的未来到底什么样!
白居易转头时候,光幕上会议结束,土地庙又只剩下魏见星和刘彻,嬴政。
刘彻发现魏见星真的开始看书,从陈海苳手里借来的《甲寅》杂志,托罗文章从上海的朋友手里得到的老刊《青年杂志》,帮助杂货店老板,得到的旧书《革命军》……
白天的时候,魏见星完成授课,会和罗文章,耿哲一起讨论。
“章先生说然则洪氏之败,不尽由计划失所,正以空言足与为难耳,你们怎么看?”
罗文章深吸一口气,目光逐渐锋锐。
“孙先生也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足见要更改世道,非一家一姓之言,非王侯将相之力,时代变了!”
下午,魏见星在和陈海苳讨论甲寅。
“李大钊先生在去年八月的这篇文章上写的是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所以我们才需要改变..团结学会要做些事情….”
大雪呼啸中从清晨到深夜,嬴政打了数次瞌睡,他看着短发母亲一直在学习。
团结学会耿哲开始书写摘抄语句,罗文章甚至自行开始研究他们的思想来源,写下感悟。
刘彻沉默着,也复杂看着。
他初见罗文章几人时,和现在状态迥异,天壤之别。
而这一切,都源自那位短发母亲。
她真的开始影响一些人。
冷风从小巷子里卷出潮气时,已经是三月初。
土地庙的老桌子掉了木头渣,上面堆满了各类书籍,甲寅,青年杂志,革命军……
一堆书里露出魏见星神采奕奕的眼睛。
她在看着新的进展,之前留下的调研作业开始有回应。
“魏老师,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视线拓宽一些,不光是看到铁路工人,还有那些动辄被扣除工钱,增加工作量的码头工人。”
“之前我们帮助的阿炳那些铁路工人写信了,他们说他们现在不用自己带野菜团子了,虽然吃的不是很好,但白菜豆腐也让他们有力气,用的还是白话文呢。”
“阿炳说他们现在每天只需要做工满十一个小时,也有时间回去陪家人了。”
耿哲汇报的时候肉眼可见的兴奋,他们没想到有一天他们这些微弱的力量也能改变身边人的生活。
短发女学生陆晓满拢起耳边头发,也在激动开口。
“现在第二洋务小学和神父小学每天都在坚持奔跑,学生们活动量增加,身体好了许多。”
“最开始他们都在嘲笑,但现在那些商人都在夸学生们有恒心,身体好,还有报社的访员拍了几组照片,发到报刊上。”
“从西山中路到东山中,再到铁路,这条奔跑线路上,如今有上万人都知道第二洋务小学团结学会。”
学生们激动兴奋,拍着桌子。
“魏老师,我们现在发布的文章可以影响很多人了。
现在是三月初了,等到他们情绪冷却,魏见星赞同的点头,但仍旧严肃冷静。
“我们啊,应当对这个世界有足够的了解,每个人成员发表文章之前都需要调研!”
“文章的发表不能空泛,而是真正具体了解到那些民众的每一个细节。”
罗文章的长袍被风扬起,疑惑看着。
“我们的文章还算空吗?我们都在认真调研……”
“还是很空。”
这一刻,魏见星反驳的声音让嬴政下意识抬头,也看到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真正的去调查,才有发言权,我们要用脚丈量这片天地。”
“你们知道码头工人家里都是做什么的吗?知道他们每个月多少天能吃饱饭吗?”
“知道村镇里的农民有多少田地,耕种能获得多少粮食,每个月要上交多少吗?”
一连串的询问让罗文章和耿哲几人都愣神。
魏见星就站在破旧的土地庙神像前,一字一句开口。
“我们组建一个周边丈量小组,亲眼去看。”
站在一边的小刘彻第一个举手。
他是真的好奇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农户会不会和大汉不同。
罗文章和陈海苳几人应和着,模棱两可,因为魏见星是发起人,他们不好拒绝。
但他们心底觉得,这样的调研并没有太大作用。
反倒是一直在旁边的嬴政,小手举得高高的,眼睛一直盯着魏见星。
“我也去。”
现在他已经会说话了,非要魏见星叫他自己的名字。
小政!
于是这个团结学会,多了两个年岁极低的成员。
小彻,小政!
…..
大宋。
熙宁三年,清冷书房的桌案上摆放着纸张。
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
王安石疲惫揉着额头,看向窗外,眼底逐渐放松,流露出欣赏神色。
变革不光是民国才出现,历朝历代都在变革,诸如大秦商鞅。
但如何变,如何能落到实处才是最为关键。
单单一个青苗法要走访多少农户百姓,知晓他们粮产几何,绝非是口头上说说。
“想不到后世竟还有这般女子,当真不俗。”
“说的不错,要改变天下,不是做文章就可以,一定要去看。”
与此同时。
大明。
万历六年,刚刚下令丈量福建田地的张居正吐出一口浊气,也仰头看着新的画面。
魏见星的询问很详细,越是如此,张居正越是点头正色。
此人虽是女子之身,但真的开始了解天下了。
可笑那些御史言官,自诩清流,往往奏报不切实际,所处策论均是空中楼阁,落到百姓身上,竟反累的百姓苦不堪言。
彼时张居正也愈发期待民国画面。
接下来又当如何?
他敲打着笔端,眼底明亮。
“秦皇汉武两个小皇帝以后会不会参与民主之道,开始改变?有趣啊未来!”
张居正抬头,魏见星身影彼时再度出现光幕之中,她的行动力极强,丈量小组迅速组建完成,第二天就带着记录纸笔开始前往燕子窝,戏台岭,蔡公坟城郊区域。
顺着何家巷一路下来,魏见星看着眼前逐渐荒芜的郊镇,干劲十足。
“要和这些陌生民众交流,第一要善于倾听,第二,不要等待,别等着民众来找我们,我们要主动到他们身边去,看看他们是土地困难,还是生活上有问题,从最细微的地方建立情感联接。”
“首先要让他们不排斥我们,这样调研就成功了一半。”
魏见星最先调研的是一名裁缝,这里是城郊,手工业者很多。
裁缝,剃头匠,花匠和木匠和码头工人都住在这一块。
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他们开始得到详细调研资料。
燕子窝的道路主要是陆路,这里的手工业者会以三到五天的频率前往电灯公司码头这些地方做生意,大部分选择肩挑方式。
这里有一家盐店,一家杂货店,一家油坊,一家屠坊,三家卖水货的,一家烟店,一家裁缝店,两家打铁店以及一家木匠店。
最有钱的三家分别是油店,烟店和杂货店,因为他们在城区也有店铺,就在挨着铁路的浏阳门,油店每天早上会运送一马车三十桶油到大店。
剩下民众百分之九十三,全家加起来每月薪酬不超过两块银元。
百分之四十的人没有土地,才选择做手工生意。
这百分之九十三的穷苦百姓家庭孩子,一半没有选择上学,而是到六七岁就要开始学习农活。
剩下一半里,百分之三十能上到三年级,其余的均在一二年级选择辍学。
魏见星现在就蹲在一名农户身边温和询问。
老农户四十多岁,形容枯槁,皮肤很黑,听到询问土地的时候只是伸手抹眼泪。
“咋不想送娃娃读书嘛,没钱,政府年年收的税越来越多……”
“我老娘上个月的病都没钱抓药……”
张方萍远远看着,叹息摇头,只觉得这场调研没意思。
“这有什么用?这些人能有什么力量?还不如看工人……”
魏见星调研返回的时候正巧听到,平静看着面前每一个身影。
刘彻和嬴政都在抬头等着短发母亲的回应。
地面积雪覆盖,魏见星矗立时眉眼蕴藏着最冷静理智的姿态,但也蕴藏最狂热的对理想的追逐。
“我们必须了解这片大地,才能喊出最理想的声音。”
纵然罗文章,陈海苳都不以为然,魏见星依旧在前进,在调查一个佃农。
佃农罗三娃年纪很大,五十三岁,佝偻着腰。
听到魏见星询问孩子未来打算如何培养的时候,老佃农罗三娃有些畏惧,但又期待的咂吧着嘴。
“培养……我祖祖辈辈都是地主的佃户,娃儿们不当佃户最好,可以去看看外面是啥样。”
刘彻愣住,愈发茫然。
这个民国居然如此残破,远远不如大汉。
大汉好歹还有血气,但这里的农户,工匠都被大清腐蚀的难以想象。
他们…和这片土地…真有未来吗?刘彻神情茫然,他看着为之后准备的短发母亲。
她还在准备,从锻炼身体到砥砺思想,她在准备什么?
难不成未来真有匈奴来犯?
刘彻看着短发母亲,罗文章几人都没有上前,沉默站在一旁,只有她,只剩她还在采访调研。
这一刻刘彻摇头叹息,声音被淹没在凌冽风声。
“你想带着百姓们以翻天之力改变这个腐朽世道?”
“断无可能!”
……
彼时大明万历年间,继续看着民国光幕画面的张居正放下毛笔,仰头注视这一幕。
这段调查看起来不堪入目,实际上大明许多百姓亦是如此,即将步入崩溃边缘。
但真正让他意外的,是老佃农口中的孩子。
魏见星提到孩子的时候,老佃农罗三娃的眼睛亮了许多。
张居正敏锐察觉到一点不对劲,他盯着魏见星在雪地和田埂里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想到之前,魏见星曾经提出对青少年,对孩子的培养,也想到魏见星曾说过的那句话。
如果少年比青年更好,孩童比少年更好,那这个国,就在一点点变好。
“世道改变,或许真的要来了。”
明末。
永历六年,李定国如今刚刚定下不奸淫掳掠,不杀人放火的军规,带着将士们奔赴沅,靖之地。
彼时他有些恍惚,盯着眼前这片土地,旋即仰望光幕。
在数百年后,此地更名长沙,那名名叫魏见星的女子,便是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用脚步丈量这个世道的吗?
他看着年幼的刘彻,眼前似乎出现越来越多这个年纪的孩童,在民国一点点改变,日积月累下,逐渐焕然一新。
“新的世道,或许真自他们起始……”
“晚年帝王他们将亲眼看着一个新的世道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