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武于万军之中,取朱然首级,如探囊取物般!
这番操作让在场之人无不再次震惊!
糜武刺死朱然,随即大喝:“弟兄们,速与我将吴贼斩尽杀绝!”
关平和廖化等人起初还在旁观,见糜武如此神勇,他们如同打鸡血一般,也加入战斗。
吴军主将一死,士卒毫无斗志。加之糜武神勇,宛如天神下凡,让吴士卒皆胆寒。
刹那间,吴军土崩瓦解,尽作鸟散!
糜武大杀四方,追着吴军一路杀。
“真乃将才也!”
就连关羽也被折服。
马良微微一笑:“正德之勇(正德是糜武字正德)不下于子龙将军!”
“然也!”
不到半个时辰,五千吴军精兵被杀过半,余下全部逃跑。
糜武连斩潘璋朱然,杀敌过百,此一战,不久必将名扬四海。
“哈哈哈,痛快痛快……。”
关平一吐连日来的憋屈,忍不住大喊。
糜武折返回来,面见关羽:“关将军,吴军溃败,此间无险矣!”
关羽抚摸着长髯,满脸欣赏:“正德,此番多亏你!我自会表奏汉中王,论功行赏!”
糜武下马就拜:“多谢关将军!”
“好,起身吧!速速入蜀,以免吴军折返。”
“是。”
关羽总算脱险,带着糜武一行人直奔临沮!
两日后,关羽一行人抵达临沮县境,临沮属于巴东郡。
秭归和夷陵道皆被陆逊所夺,关羽想要去永安,只能绕道山路前往。
又过了半月,关羽等人终于抵达永安,永安太守辅匡亲自迎接关羽等人。
到了永安,关羽让廖化前往成都面见刘备,自己则在永安休息几日。
休整三日后,关羽启程前往成都。
廖化行至江州时,得知刘备,诸葛亮等亲率五万大军前往救援关羽。
刘备得知东吴背刺,关羽落败,当日就率领大军前来救援。
行至江州,恰遇廖化。
廖化在江州太守府见到刘备,当即叩拜:“末将拜见汉中王。”
刘备心切,当即询问:“廖化,我二弟何在?”
廖化拜道:“主公,关将军已经脱险,现一行人马在永安休整,不日就会到。”
刘备得知关羽无事,长舒一口气:“好在二弟无事,倘若二弟有事,孤……。”
诸葛亮手持羽扇,也松了一口气,心道关羽无事,孙刘联盟尚且有救。
诸葛亮不忘夸赞:“关将军不愧当世名将,如此绝境也能全身而退。”
刘备微微颔首:“嗯,云长无事则罢!如有事,孤必兴兵伐吴。”
“主公,孙权此番行径的确可耻,但我们的敌人依然是曹操。如今荆州尽归东吴,益州根基未稳,南中隐患未消。当重新与孙权修好,内抚民众,外交东吴,休养生息!”
“孙权贼子,背刺盟约,夺孤荆州,难道作罢?”
“主公,为图大业,不可急于一时!”
“哎,可恨糜芳傅士仁,如不是此二人,云长怎会丢了荆州?”
刘备无奈一叹,心中恨不能将孙权,糜芳,傅士仁碎尸万段。
廖化闻言,拜道:“主公,此番关将军能脱险,全赖糜芳之子糜武所救。”
“糜武?”
刘备闻此名,问道:“何出此言?”
诸葛亮也很疑惑,看向廖化。
廖化说道:“关将军得知糜芳傅士仁降吴,立即率军返回。徐晃率军在后追击,关将军且战且退,一路上军中士卒得知荆州丢失,归家心切,行至一半,所剩不足万众。关将军无奈,只得让末将前往上庸求助,不想刘封孟达拒绝出兵,关将军只得前往麦城。麦城无粮,不能坚守,又有吴将朱然堵截。关将军率众突围与吴军激战,所剩不到数十骑,且关将军旧伤复发,将士精疲力尽,无力再战。不想,沿途潘璋率军埋伏于必经之路。我等以为必死,此时糜武率部曲八百从林中杀出,且五回合刺死潘璋,尽杀吴卒!后朱然引兵五千追上,又是糜武于万军之中,一枪刺死朱然杀退吴军,我等才得救!”
“竟有此事?”
刘备难以置信,说道:“糜芳之子乃平庸之辈,实难令人相信。”
诸葛亮言道:“潘璋朱然皆是东吴名将,虽不及云长子龙,也绝非等闲。岂是糜武能敌?莫不是你与糜武有些交情,故而为其开脱?”
廖化嘴角微微一抽,心想如不是亲眼所见,别说你们不信,我也不信。
“主公,军师,此乃亲眼所见,绝无虚言!”
诸葛亮说道:“糜芳背主求荣,其子何故还来相救?”
“糜武乃忠义之人,不耻糜芳所为,自率部曲,前来投奔关将军。”
“主公,这世间奇事真多!糜武不随父降吴,倒还来解救关将军。他倒不怕被关将军和主公迁怒,更于危难之时恰巧出现。”诸葛亮摇着羽扇,似笑非笑的说着。
刘备微微一愣:“军师此言何意?莫不是说,这糜武可疑?”,
“这倒不是,如廖化所言,真匪夷所思!如今尚不能辨真伪,且待关将军到来再问。”
“嗯。”
诸葛亮对廖化所言半信半疑,蜀中诸将,诸葛亮都了然于胸。
糜芳本是平庸之辈,其子糜武更无建树。廖化说的糜武神乎其神,难以让人信服。
加之诸葛亮素来不喜背主求荣之辈,虽说糜芳投诚不关糜武的事,但在诸葛亮心中,一样芥蒂。
刘备让廖化下去休息,他则询问诸葛亮:“军师对廖化所言,心中存疑?”
诸葛亮反问道:“难道主公就不存疑?”
刘备微微颔首:“廖化之言,实难信服。”
“主公所言极是,糜武我知一二,此人之前平庸至极,毫无建树。说他五回合刺死潘璋,又于万军之中一枪刺死朱然,如何能信?”
“嗯,只是廖化之言不像有假,如是真的,孤该如何对待糜武?”
“主公,倘若真如廖化所言,糜武倒也是一个将才,只是未曾发觉。但其父背主求荣,又怎知其日后,是否会效之。”
“依军师之计,当如何?”
“先等关将军到后,问其真假。如是真,则留其用。但不可重用,观察其人品,日后再做决定。”
“好,就依军师所言。”